“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,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,发现美。” 每个时代对美的标准都有所不同,这种差异与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背景密切相关。
举例来说,唐朝时期经济繁荣,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,丰满的身材因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。
而在清朝,由于对女性的严格要求,白皙瘦弱、身形纤细的女子成为了当时的美学象征。
如今,许多现代人认为清朝的妃子们丑陋、弯腰驼背、目光呆滞,然而,如果从清朝遗留的古老照片中来看,这些妃子的容貌恰恰符合了当时主流的审美标准,若以现代的语言来表达,她们也可以被视作当时的“女明星”。 那么,为什么这些在现代眼中并不美丽的妃子,在清朝却能被视为“明星”呢?
清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,选妃时对家族背景尤为看重,因此只有少数具有高贵血统的女子才能进入宫中。
此外,皇帝挑选妃子时,并非完全出于情感的考虑,更多的是为了巩固政权、拉拢权臣。即使某些女子容貌平平,只要背后家族强大,她依然会被选中成为皇帝的妃子。
从政治角度来看,清朝的审美标准是基于女子的血统和家族势力。只要她的家族与皇室有着紧密联系,她就有机会登上权力的巅峰,成为王朝中的“女明星”。 如果从当时的公众审美出发,百姓的审美标准也往往会受到权力阶层的影响。在封建时代,公开批评皇室或贵族女性的容貌是极其危险的,甚至可能面临致命的后果。
从现存的仕女画和肖像来看,清朝的人民认为白皙瘦弱、长脸细眉、含胸驼背的形象才是美丽的象征。
与此同时,清朝与蒙古族有着频繁的通婚,后宫妃子中也不乏蒙古族贵女。从当时的蒙古贵族女性的照片来看,清朝的上层社会更倾向于青睐这种外貌特点。
对于这些贵族女子来说,她们自然认为自己的容貌无可挑剔。慈禧太后常常自信地说:“宫人们皆以我为美。”她不仅希望自己始终是宫中最美的女子,也不愿意看到皇帝选中比自己还美的女子。 “三人成虎”,当所有人都认为某种外貌是美的,清朝的审美标准便在无形中被塑造和改变了。即使在民间有美丽的女子,也没人敢将她们送进宫中。妃子们为了争宠,常常会藏匿自己能改变容貌的方法。 因此,留在宫中的妃子,大多都具备了相似的审美特征。
美丽的标准不单单体现在面部五官上,气质、仪态、妆容和气色同样影响着一个人的外在形象。有时候,哪怕只是换一个妆容或调整眼神,整个人的气质都会发生显著变化。 清朝的照相技术进入大众视野时,正是清朝衰落的时期。由于对相机能够“摄魂”的传言,许多宫中妃子拍照时都显得格外紧张。再加上她们长期被禁锢在宫廷深处,眼神显得呆滞,姿态也缺乏自信,拍出的照片自然显得不够美观。 而且,当时的摄影技术远不如现代。即使是现代的相机没有美颜功能,调节对比度、曝光等参数也能拍出不同的效果。清朝时期的相机没有专业的打光设备,拍出来的照片原始且没有任何修饰,这使得妃子的照片看起来并不理想。 由于没有相机能够真实还原妃子的形象,慈禧太后逐渐放弃了照相,而选择让画师根据她的要求进行画像。画师能够根据她的愿望,将画面调整得更符合她的需求,例如让她看起来更年轻,眼睛更大。
这一现象也反映出,清朝的妃子对相机拍摄的照片并不满意,甚至她们自己也认为相片中的自己并不美丽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清朝遗留下来的照片并不多。 如今,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,人们的审美标准变得更加多样化,不再单纯依赖于上层阶级的审美标准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美的理解与定义。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清朝妃子照片可能显得不太美观,但我们应该认识到,现代的审美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,而我们以现代的标准来评判过去的美,往往是片面的。 现代的美女们借助各种技术手段,能够轻松改变自己的容貌。而清朝的妃子则没有这么多手段,她们没有现代的护肤品,也没有美颜相机,更没有可以做微整形的技术条件。如今,借助网络平台,女性们可以随时获得各种美容教程,但在清朝的宫中,妃子们只能自己摸索变美的办法。
即使她们幸运地找到有效的方法,往往也因宫中争宠的激烈竞争,将这些技巧偷偷隐藏。她们长期生活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,拍照时既没有自信,又担心关于摄魂的传闻。
与之相比,今天的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成千上万张自信的女性照片,现代女性对自己的容貌越来越自信。清朝的妃子虽然身处贵族阶层,但她们的思想却始终受制于封建的王朝制度。 清朝灭亡后,这些贵族女性的境遇也不如人意。许多贵族男子失去家产,甚至不得不变卖家产、掘祖坟。女性们则大多数流亡海外,或者沦落为卖身为生。她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贵族身份,不愿与普通百姓为伍,宁愿饿死也不愿劳动谋生。
尽管今天的我们觉得清朝妃子的照片不美,但相比外貌,她们内心受封建思想束缚、不愿接受现实的困境更令人感到悲哀。
从现存的画像和照片对比来看,如果这些清朝的妃子们生活在现代,拥有现代技术,她们的容貌或许会大为不同,而我们对于她们的认知也将大有不同。 虽然清朝的妃子们在相机下并不如同剧中的妃子那样美丽,但如果没有这些相片,我们就只能依赖画作,凭借那些精心制作的画像,去想象她们曾经的容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