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由长沙理工大学程声昊、吴翔、白浩玮、刘玉敬,上海交通大学王一浩,西澳大学王金成等学者共同完成,发表于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》2025年第45卷第3期,题目为《选择性激光表面处理对2060 Al-Li合金的塑性的影响》。研究通过原位拉伸二维应变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,发现激光间隔扫描在合金表面形成粗晶和细晶交替排列的微观组织,显著提高其塑性,处理后合金总伸长率提升47.2%。这种交替结构改变了拉伸剪切带扩展方向,减缓了剪切变形区微裂纹的形成和扩展,为Al-Li合金的强化处理提供了参考。
“
【研究亮点】
通过激光间隔扫描,在合金表面构建“粗晶-细晶交替带”,细晶区晶粒尺寸较原始粗晶降低两个数量级,形成异质结构调控塑性变形。在保持强度的前提下,总伸长率提升47.2%,打破传统方法中强度与塑性难以兼得的瓶颈。结合原位拉伸DIC试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,从宏观应变演化到原子尺度位错运动,全面揭示激光处理提升塑性的机制。
“
【研究方法】
采用2060 Al-Li合金板材,经固溶处理、冷轧后,进行激光间隔扫描和全面扫描处理,对比分析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。
利用EBSD(电子背散射衍射)观察晶粒结构,DIC(数字图像相关技术)原位监测拉伸过程中的应变分布,扫描电镜(SEM)分析断口形貌。
使用LAMMPS软件构建不同晶粒结构模型,模拟拉伸变形过程中位错发射、裂纹扩展及应力分布,从原子层面解析塑性提升机制。
图12060 Al-Li合金试样激光扫描过程和拉伸试样示意图
1. 基板2.熔池3.激光束
“
【内容解读】
1. 激光重熔表面的微观结构
间隔扫描形成宽度130μm的细晶条带,平均晶粒尺寸4.22μm,较基体(>100μm)降低约两个数量级,硬度从HV110提升至HV150以上。
熔池边缘因快速冷却形成极细纳米晶粒(“碗状”边界),中心区域冷却较慢,形成沿方向排列的细长晶粒,晶界处位错密度显著增高。
图2激光扫描后的EBSD及对应区域硬度和晶粒尺寸
图3激光扫描及其诱导熔池的位移和晶粒形态平面和截面
图4合金试样间隔重熔区侧面平面和截面EBSD及相对应的KAM图
图5微细颗粒区域放大的EBSD及其相对应KAM图
2.力学性能
原始试样伸长率9.7%,间隔扫描试样提升至14.6%(+47.2%),强度略有提高(屈服强度464.9MPa vs 原始458.6MPa),加工硬化现象明显。
表面细晶带与芯部粗晶区协同配分应变,异质界面促进位错有序排列,背应力强化和裂纹扩展阻力共同作用提升塑性。
图62060 Al-Li合金试样的工程应力-应变曲线和相应的加工硬化率
3. 裂纹扩展DIC分析
原始试样出现45°集中剪切带,裂纹快速扩展;间隔扫描试样应变均匀分布于粗晶区,细晶带有效阻碍剪切带形成,延缓裂纹萌生。
细晶区高密度位错和残余压应力持续抵抗裂纹形成,应变集中向基体区转移,实现“细晶强阻碍+粗晶缓变形”的协同效应。
图7室温拉伸试样的数字图像关系(DIC)表征应变分布
4. 断口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
断裂后仍可见粗细晶交替排列,细晶区在大角度晶界处位错密度更高,有效配分应力,减缓晶界滑移。
粗晶中滑移带易引发应力集中和裂纹快速扩展;细晶区晶界阻碍位错发射,形成背应力场,增加裂纹扩展难度,与实验结果一致。
图8激光间隔扫描试样拉伸断口的EBSD分析
图9初始Al-Li合金和间隔激光扫描Al-Li合金在拉伸变形过程中两组的模拟结果
图10初始Al-Li合金和间隔激光扫描Al-Li合金在模拟拉伸过程应变图
“
【主要结论】
激光间隔扫描在2060 Al-Li合金表面形成“粗晶-细晶交替带”,细晶区晶粒尺寸较原始降低两个数量级,硬度提升36.4%。交替结构改变应变模式,诱导剪切带方向变化,减缓微裂纹形成与扩展,使总伸长率提升47.2%,强度保持稳定。原位DIC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,揭示从宏观应变到原子位错的协同调控机制,为Al-Li合金表面改性提供理论支撑。
“
【引用格式】
-中文:程声昊,吴翔,白浩玮,等. 选择性激光表面处理对2060 Al-Li合金的塑性的影响[J].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,2025,45(3):334-341.
-英文:CHENG S H,WU X,BAI H W,et al. Effects of selective laser surface treatment on plasticity of 2060 Al-Li alloy[J]. Special Casting & Nonferrous Alloys,2025,45(3):334-341.
扩展阅读:欢迎登陆,阅读、下载、引用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》期刊上发表的论文。
“我是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的AI小铸手,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哦”